三峡大学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一座8米高的双层小楼,只需3个工人和22天时间。
2.该小楼采用原位打印方式,柱子、楼板、梁和墙体一体化打印,抗冲击和抗震性能更好。
3.目前,国家尚未对3D打印房子制定现行标准,因此普通老百姓对3D打印房子的安全性仍存观望态度。
4.为验证3D打印混凝土的安全性,李洋波团队进行了漫长的安全性测试,结果显示15天工业龄期时,强度推进值达到了23.4兆帕。
5.除此之外,3D打印技术还应用于医疗领域,如制作义肢、牙齿和器官等,未来有望为患者带来福音。
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峡大学,在上世纪90年代,曾因三峡工程而被全球媒体热议。近期,这所大学因为一座3D打印的二层小楼再次收获众多关注。
只需3个工人,用时22天,就能用混凝土打印出8米高的双层小楼,这是如何做到的?背后有怎样的技术支持?3D打印的小楼是否安全?质检标准是什么?3D打印技术目前在医疗上有哪些新应用?本期《近观中国》特邀英国观察员大牛,来到湖北宜昌探访3D打印。
大牛身后的这座小楼,就是在网上被热议的3D打印二层小楼。小楼占地100平方米,项目负责人李洋波教授正在现场密切关注工程进展。
李教授告诉大牛,按照传统方式建造这样一座8米高的两层楼,一般需要5名工人,两个月的工期。现在用3D打印的方式,节省了近一半的人力和工期。同时,3D打印小楼的造价也不高,每平米约1000元左右,和不少农村自建房造价相当。
3D打印的房子内部长什么样?结构是否结实?带着好奇,大牛随李教授参观了小楼内部。
大牛看到打印的墙体上有断口部分,这难道是混凝土料没有调好吗?是否会影响楼体的结实程度呢?
李洋波(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):“这是因为当时打印的料有点偏干,第一轮打印时,气温比较低,我们怕凝固得慢,所以料子调得偏干,它挤出来的时候,螺杆会带有一定间隙,但这个不影响它的强度。我们的墙体,整体笔直度还是非常好的。传统建房,需要建筑师傅用眼睛去看,去吊垂线。但我们打印机不需要任何这种测量,打印出来的就是它本身的垂直度,很精准。在打印过程中,第一天工人回去休息,第二天直接把喷嘴一装就可以继续打。我们现场只有3个工人,每天工作6小时,就回去休息了。”
这座小楼中,3D打印的是15根立柱外壳和墙体,水泥像牙膏一样被挤出来,一层层垒起。为了确保这座房子的整体承重,李教授团队选择将钢筋笼装进打印的承重柱空心部位中,再和地圈梁钢筋焊接在一起,形成一个整体。
李洋波:“三处墙面做了异形设计,这一面是波浪形的。我们就是要做一个尝试,看它打印出的效果怎么样。”
李洋波:“对!比如,传统我们要做成这种波浪的曲面型是很难的,需要先做模板,很费人工和时间。但3D打印就不需要模板,可以直接打印出我想要的任意形状。设计师也可以尽情发挥他的灵感。”
这是小楼的打印效果图。小楼打印完成后,在李洋波的设想中,它将作为技术性实验室和研究生的工作室。
3D打印出异形结构的优势可以追溯到2013年,荷兰设计师以莫比乌斯环为灵感设计的全球第一座3D打印建筑“风景屋”。
2014年,10幢3D打印小洋楼在上海落成。此后,3D打印建筑一直是中国各大高校的科研项目。
2018年,李洋波副教授在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任职,他接触到了3D打印技术,这座双层小楼是他的大成之作。7年时间里,李洋波为此历经无数次实验。
在现场,一位刚刚毕业的年轻工程师正在进行3D打印操作。据说上手很快,他只用了一天就学会如何操作。
亲测开始,大牛只是点开机器,3D打印机就自己操作了起来。正当他感叹这堪比“傻瓜式”的操作时,意外突生,大牛即将打印成功的器具“倒下”了。
李洋波的学生杨浙解释这次失败,可能是因为打印材料含水量多了,无法匹配这样快的打印速度,如果打印过程中用吹风机辅助的话,可能结果就会不同。
在正式打印小楼之前,李洋波团队都会利用这套小型打印机提前规划好打印的路径、测试打印的速度。
李洋波:“我们要特别注意挤料的速度和打印速度要匹配。不同的料之间怎么去达到恒定,这都要前期来调整参数。我们要打印一个模型需要调试很多次,甚至可能会达到上百次。”
3D打印建筑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在工厂打印构建再到现场拼装,另一种就是原位打印。李洋波认为原位打印有绝对优势。
李洋波:“原位打印时,柱子、楼板、梁和墙体是一体化打的,所以它是一个整体式的结构。就像特斯拉的电动车一样,它的框是一体冲压的,所以它的抗冲击、抗震性能好。如果是拼接的,衔接部分可能出现应力集中现象。”
打印这所小楼的3D打印机就在小楼旁边,跨度12米,犹如一个龙门架。李教授告诉大牛,这台3D打印机的喷嘴,两次走到同一位置的偏差,不超过0.1毫米,打印的形状偏差不超过2毫米。
这是李教授团队历时三年研发的第三代打印机。前两代打印机已经被淘汰、拆卸,就横卧在小楼的一旁。它们究竟是怎么造出来的?更新换代后的优势是什么?
李洋波:“第一代打印机的框架是铝合金的,我们也打了两栋小房子,但是打印过程中发现,这个架子容易晃动、移位。所以第二代,我们就把铝合金的材料换成方钢的。”
由于是人工焊出来的,第二代打印机的导轨在对接和走直线的时候,都不够直。稍微一卡顿,就会造成混凝土料堵塞管道。
李洋波:“第三代是龙门式的,跟前面两个框架式的比起来,结构形式更简单,加工起来更省料。导轨和齿轮、齿条,都是经过大型数控机床整体测出来的,所以就不存在卡顿问题了。”
3D打印已经发展多年,但3D打印建筑却很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,这是为什么?
李洋波:“国家对于3D打印房子还没有现行标准,那普通老百姓对3D打印房子是不是安全,就要打一个问号,大家目前都还是处于一个观望的状态。比如,去年年底,我们本地的一个公园管理方已经谈好用我们的3D打印来做,但建设主管部门因为以前没有用原位打印来做建筑的先例,没有办法验收、证明这样一个房子它是安全的,最后,主管部门直接把它否掉了。所以,我们后来就下定决心要把我们自己的小楼打印出来,亲自去验证。”
李洋波的团队进行了漫长的安全性测试,去检测3D打印的混凝土材质能否过关。
李洋波:“这是个标准试块。首先要做好这个试块,然后养护到它的设计龄期28天。比方,我们混凝土的设计强度是C30的,那它28天的抗压强度应该要达到30兆帕。”
C30混凝土要求的28天养护期,以进行强度标准检测的时间,虽然时间尚未来到,但是小楼封顶在即,在15天工业龄期时,第三方检测公司前来实地进行回弹法测强度检测,大牛现场见证了这次检测。
这也是第三方公司第一次检测3D打印的楼体,此次检测主要按照传统建筑的常规测试来进行。
测试人员:“现在用的是酚酞酒精溶液,墙面变颜色就证明是好的,说明没有被碳化。”
测试人员:“这个仪器里面有个弹击杆,它通过弹击杆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一个撞击,之后根据它的软件计算出一个实际的龄期强度值。我们现在输入的是10个测区,我们要把这10个测区全部测完。”
大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测试结果~结果显示,小楼在15天工业龄期时,强度推进值达到了23.4兆帕。这似乎和之前说的30兆帕还有一定的差距。
李洋波:“虽然现场检测的时候,我们只有23.4兆帕的压应力。但是它这个混凝土的龄期是15天,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增长规律,它在28天的时候,完全可以达到30兆帕压应力。”
4月3日,李洋波和他的团队终于为小楼正式封顶。但李教授告诉大牛,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因为未来,他希望可以用3D打印去建一座大坝......
小到玩具、球鞋、食物,大到汽车、飞机、火箭,3D打印让创意从图纸变为现实。现在,它也被运用于医疗中,大牛看到了哪些3D打印医学新发展?未来会有哪些患者福音,是3D打印将带来的?更多精彩内容,敬请关注本期《近观中国》节目~Kaiyun中国 官方网站